[103-2] 第7組(範例)

寧靜湖的背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其中一群人(103-2範例)


寧靜湖的上游─龍泉溪。怵目驚心的景象,道著被污染的現況...

[103-2]第7組:中正大學社福2李侑星、資工2黃子庭、社福1吳庭育、法制1王唯珊

關於寧靜湖,我們親自詢問經營紫荊生態藝術村的黃梓皓,「無寧靜無以致遠,無澹泊無以明志;這是中正大學內的人工湖─寧靜湖的命名由來。」他說。寧靜湖的建立破壞自然環境,我們應該以較自然且能降低人為干擾的保育方式,讓生態系統自行運作,像是「生態池【註一】的建立」可讓寧靜湖提升自淨的效能。這是以人為和自然並行的方式,考量設計、水生動植物、日照等條件,來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同時,透過儀器來親身蒐集檢測水質等資料,和我們生活的土地建立情感的緊密連結,並不是要檢舉或是通報。

當初興建寧靜湖時,學校將五條河溝填補起來,只保留上游的龍泉溪。龍泉溪自然乾淨水源涵養了螢火蟲、南海溪蟹、鳳頭蒼蠅、灰面鷲等高等生態物種。然而,寧靜湖的水,部份來自宿舍區的廢水。藉著電力,把宿舍區的廢水抽去汙水處理廠,經過一連串的程序之後,才排放到寧靜湖中。對此,中正大學環安中心的資料,可顯示出其示意圖,此中心希望藉此達到校園美觀與永續發展之效【圖一】。
圖一:寧靜湖的水源示意圖(資料來源:中正大學環安中心)




從自然的原則來看,興建寧靜湖是浪費能源,又不利於生態維護的─因為,興建寧靜湖不僅運用多餘的電力,把水從低處的宿舍區抽到高處,再流放到低處;同時,非自然建材如人工堤的設置,也衝擊著環境。紫荊藝術村關於龍泉溪保育的理念,秉持著「不是創造,而是遵循傳統的再堅持,讓原生之力再回來」─鼓勵上游種植原生樹種、發展生態農業,或以暗管運送村莊汙水至汙水處理廠,共同構築生態社區,進而回饋鄉里。「寧靜湖不只是湖,更是中正人與三興村民心的乾淨程度」。在我們小組看來,雖然大家可能是來自各地,進來中正大學讀書;不過,身為中正大學的學生,對於寧靜湖的關心,不能只著眼於在橋上俯首看著寧靜湖的天鵝而已;不妨走下去近看寧靜湖,大家會有更不一樣的發現。

再者,寧靜湖有一部分繼續往下流到鳳梨田周圍,可以做為鳳梨田的灌溉水源。但是,鳳梨田是旱作,其根部抓不住土,不利於水土保持。對於龍泉溪的下游,黃梓皓認為,下游的現象值得人們細心地觀察,好的現象應 「適當」介入,待時機成熟後就該生態退場,不要只是人道假愛心與關懷。生態的死亡,不見得是壞事;畢竟,食物鏈裡有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生命最終還是要回到生態食物鏈,去養活其他物種。相對而言,可怕的是人們盲從的生態放養,或是過分的愛心。如果不懂得什麼是真正對生態才是好的,一味地用我們認為對生態好的方式去做,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對環境造成傷害。

在中正大學的環保商號郵局旁,有一處「斜角3095」,是致力於科學maker精神的學弟所合作建立的「Maker village」,亦是公民科學培養皿之處。同時,贊助並和我們合作的台大江宏仁老師,藉由Scimage的組織,來研發科學積木─「手機數位顯微鏡」及「微控制改良水質檢測儀器」等;而紫荊藝術村這邊,與法研所宋樹翰同學一起應用研發成「微控制改良水質檢測儀器」、「微控制空氣品質PM2.5檢測儀器」等。這些,都是用科學,應用在實務面上,來改善環境的關係與人文的關懷。

我們在五月十六日,一同參與寧靜湖水域的水質檢測。早上,我們先動手做了「手機數位顯微鏡」,藉由此儀器和手機的照相鏡頭,可以將東西放大六百倍進行觀察。這種概念是實踐「知識公共化」─以往認為,科學儀器是遙不可及的,它非常昂貴,而且只有專家有辦法操作或是製作;現在,透過儀器製作技術的難易度降低,就連大學生的我們,即使不是科學領域背景的科系,也能夠動手做科學儀器,沉浸在生活中的科學裡。

下午,親身探勘寧靜湖相關水域,一邊撿拾人為垃圾,一邊取水進行PH值、含氧量,以及透明度的檢驗【圖二、圖三】。未來可能將汙水排放的位置放在Google和G0v(即「零時政府」,該網頁提供open data,便於資料蒐集。) 紫荊生態藝術村採取的這種作法,並非要追究責任,而是希望大家知道這個議題的重要性,也許未來會有更多村民或是其他人意識到,並一同來為自己的土地做些改變和努力。

圖二:親自撈起水進行檢驗 

圖三:比對PH值、可見度,以及含氧量

紫荊生態藝術村一切出於獨立集資,不倚賴任何付款平台或是政府,透過「五通租識會社」所舉辦的活動,讓參與活動的大家,可以認識生態以及土地背後的故事,再將活動的收入,回饋到關懷屬於大家的台灣土地上。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在地化實踐的可能性─「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一切皆出於一份想讓環境變好的心,並將這些構想具體化,透過身體力行地一波波行動,一步一步慢慢耕耘;有這麼一群人在默默地奉獻,那我們是不是也能為環境,盡一份綿薄的心力?

---

【註一】
生態池:透過人為方式,模擬自然環境的淨化機制,並加入具有淨化水質能力的生物(例:微生物或水生動植物等),以收去除汙染物和處理廢汙水之效。其理念是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或是環境美化等。生態池通常形狀會是彎曲的(用來增加水中植物和外界的交界),並盡量保持水岸平緩和自然之土壤,藉由模擬自然的狀況,才能使動植物有比較正常的發育。我們也可以在池中放一些枯枝及小石頭,或是在其中建造生態島,能作為生物活動或是庇護用。如果有流動的水,並維持湖面五個小時的日照,生態池的效益會更好!

【註一】的資料來源:
  1. Yahoo 奇摩知識+:急~何謂生態池及其介紹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 qid=1606123100128,資料檢索日期:2015/05/14
  2.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打造生態社區小撇步http://www.homeland.org.tw/homeland/06-6.htm,資料檢索日期:201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