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第5組 別再亂丟!從中正大學回收場看垃圾分類

別再亂丟!從中正大學回收場看垃圾分類


110-1第五組:資工二溫亭媛、社福一何恬、傳播一陳宇軒、成教一廖婕瑄、成教一蔡孟叡

  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造成浪費,因而導致垃圾的累積。假使這些垃圾不經過適當處理,則可能對環境造成危害。身為地球的一份子,分類與回收的落實應當成為人們日常的一部分,然而編輯小組觀察中正大學回收場的情形,似乎與預想情形大相逕庭。校園回收場的垃圾分類不落實,造成後續機關處理的困難。小組透過問卷、訪談、以及蒐集資料的方式,觀察中正大學垃圾場的混亂現狀,並探討與分類相關的方式與措施。

校園垃圾場的亂象

  學士班宿舍旁的回收場中的兩側,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景。左側是明確標示分類的數個垃圾桶,右側則是標示著可燃性垃圾的數個大空間。清楚分類的一側維持著和諧,各式的回收垃圾都適得其所,學生們遵循著上方的指引實施分類。然而另一側並非如此。集中區裡的袋袋廢棄物,呈現出良莠不齊的樣貌,有整袋的資源回收,也有整袋的一般垃圾,甚至未經包裝的零散廢棄物,或是將各式垃圾混合在一起打包的垃圾袋,如此雜亂的光景,彷彿無視著遊戲規則,讓上方寫著「垃圾分類做得好,世世代代沒煩惱」的標語成為有名無實的裝飾品。小組在調查問卷中,亦得到類似的回饋:「垃圾場的分類不確實,外面貼的跟裡面丟的東西常常不一樣」、「拜託學校學士班宿舍那邊的垃圾場能好好分類…」


圖1 各式垃圾未經分類混雜

圖2 同一垃圾場內的分類狀況

亂象的起因

  與碩博士班的回收場比較,即便學士班的回收場也有明確標示各資源回收的分類項目,但兩者分布的狀況具備顯著差異。編輯小組觀察到,碩博士班宿舍旁的回收狀況相對較為落實,教學區(例如:共同教室大樓、社會科學院一館)也呈現相似的結果。成人教育系的張教授表示,教育學院平常的分類相當落實,他偶爾也在清洗碗盤時,要求學生能自發落實分類。同樣是垃圾場,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資源回收都會細分,但丟到回收場的時候發現沒有紙類的桶子,所以就一起丟。」一位同學如此說道。回顧學士班的垃圾場的情形,右側那些大型的垃圾桶僅標示著「可燃性垃圾」,而非日常直觀的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兩大類。關於為何不進行分類,97%的同學認為,如果有好的回收環境,會促進自己的回收意願。因此不整潔的分類格局,或是現場的衛生狀況,皆是促成這樣亂象的原因。小組的調查中也發現,標示不清的分類方法對於倒垃圾者,抑或是清潔人員,都是相當頭大的問題。

  重新審視上述同學的言論,能發現個人的分類習慣,亦非影響現場倒垃圾狀況的因素,而是現場呈現的狀態反過頭來影響個人的分類習慣。「平常就有分一般垃圾、資源回收的習慣,但是進到學校垃圾場都丟一起,有時候會覺得沒什麼意義。」另一位同學這樣表示。

  但個人的分類習慣就此不重要了嗎?小組成員分享自身的經驗:「剛入學會分,但後來只有牛奶瓶與紙箱這類比較大、很難處理的才會特別拿出來,剩下都裝同一袋。」、「只會分紙箱,其他的不會分類,一般跟資源也是」從中能發現到,並非所有同學都會選擇分類,這樣的結果與個人的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連。

關於分類方式

  台灣主流的分類方式,是先將垃圾區詳細區分成數種子類別,再個別說明這些子類別屬於可回收或不可回收。以台北市環保局的資源回收圖文版中英摺頁為例,從三大類回收物(立體類、平面類、其他類)中先區分124項子類別,再從這三大類中區分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種類;苗栗縣環保局也採用類似的分法,先將資源垃圾區分為廢紙類、廢紙容器、光碟片、舊衣等類別後,再個別說明是否可以回收;看守台灣協會也製作了圖表,說明將資源回收垃圾分門別類的方法,其中幾個大類別分別為:紙類、非容器塑膠、塑膠容器、金屬、電用品、玻璃,以及隨身物品。


圖3 看守台灣協會製 資源回收細分類表

  中正大學的分類方法,則是將垃圾區分為玻璃、鐵鋁罐、寶特瓶,以及可燃性垃圾。根據小組問卷調查的結果,以分類的重要程度觀察,玻璃、鐵鋁罐、紙類、寶特瓶均得到了6成以上「非常重要」的回饋;以個人相應的回收率切入,這四個分類對於個別同學來說,均有5成以上比例是經常回收(約70%~100%)。就分類模式來看,中正大學垃圾場的分類方式即便不如公部門的區分細緻,仍然有切中要點。

表單回應圖表。題目:請依照您平時的習慣,選填相對應的回收率 (回收數 ÷ 使用數)。回應數:。

圖4 調查四大類回收垃圾的回收率

  觀察這些例子,能夠得知資源回收分類也是一門學問,不同的分類方式表現著各地的細微差異,但就概念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回收分類的必要性

  由上述中正大學所呈現的狀況,似乎回收分類是天經地義的事,分類做環保也並沒有任何一刻在校園生活中缺席。小組調查之數據顯示,92.8%的同學平時有回收習慣、94.2%的同學認為垃圾分類是重要的。究竟回收分類為什麼重要?根據台南市政府環保局的資料,進行資源回收強制分類具有節省處理成本、延長掩埋場及焚化廠的使用年限等等益處,對環境而言,也能減少垃圾量,並將這些廢棄物轉化為可用的資源,達到永續利用與循環性社會的目標。

  台東東海國宅的案例印證了這些好處。在東海國宅推動細分類之前,僅僅只將種類分為垃圾、廚餘、資源回收物三類,造成垃圾車經常負擔不了大量且混雜的廢棄物。而東海國宅的做法,是將資源回收物再細分成二十幾個子類別,雖然在初期,居民因為不知道如何丟,有明顯不適應的情形,但結果顯示社區的垃圾量降低了約六成。透過在社區落實細分類,使負責的台東大學教授劉炯錫與看守台灣協會,有更大的意願將其作更廣的宣傳。

中正如何做?

  根據校內實習媒體的報導,中正大學垃圾處理的負責單位是嘉義環境保護及工業安全衛生中心,此單位提供回收暫存區,並將回收交由民雄鄉公所清潔隊處理。但校內垃圾眾多且分類不確實,許多時候都混雜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增加處理過程的成本。宿舍區的清潔人員在採訪中說:「基本上同學是沒有在分類的啦,桶子也沒有標示得很清楚,所以大部分人都嘛亂丟。」、「我們來收的時候也不可能幫同學在那邊分類,所以也是全部當一般垃圾拉走。」從業人員在此般生態下,也具有難以改變現況的苦衷。

  對於改善校園回收亂象的解方,我們在調查中也注意到,提供誘因是促進垃圾分類行為的好方法。小組參考臺北市的智慧垃圾回收整合服務站(iTrash)的實例, iTrash是全日運作的智慧無人收集服務,使用悠遊卡付費,並將一般垃圾與廚餘採秤重計費,回收物採累積回饋的模式進行。小組調查顯示,89.9%的同學認為建立類似的自助回收機台機制,會促進自己的回收意願。從回收價格觀察,有85.5%的同學認為,即使回饋金的來源是增加寶特瓶價格,仍然樂見此類機台的設置。此外,調查回饋當中,同學們也提及從不同層面出發的落實方法。例如,自發成立校園社團,透過由做中學的方式,促進個人的分類意識、派駐志工駐點並提供服務時數,監督學生進行分類、制定規則,並以攝影機監控倒垃圾行為,若違反規則者處以罰款等。

政府如何做?

  資源回收能達到垃圾減量的效果,與中正大學同樣位處民雄的垃圾處理單位,就以嚴謹的方法推廣資源回收與再利用。例如,嘉義縣的鹿草焚化廠於民國103年新增「落地檢查」作業,旨在對清潔業者提供嚇阻的效果,令其落實資源分類。為了配合嘉義縣環保署的垃圾減量政策,縣轄區內的學校舉行二手物回收再使用的活動,使民眾自發參與,也整合縣中的商家、社區、團體等,推動回收點的資訊彙整服務,給予民眾回收服務的資訊。縣政府也從事從源頭進行垃圾減量的活動,例如輔導飲料店試辦飲料杯的租賃服務、自備環保杯的優惠措施等。

  綜觀上述的資料與反饋,不難意識到資源回收與環境之間的相關程度,也能簡單得知資源回收的必要。然而,資源回收的推行因習慣、分類方式,或是其他各類複雜因素而難以落實。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若人們都能具備基礎的分類意識,且有實踐的動力,則整個社會並不需要太多複雜的行動,只要從自身開始做起,人人都能為小尖兵,為環境盡一份力。



附錄一 問卷研究方法與樣本資訊

以Google表單形式,隨機投放問卷,最後收回有效樣本數69人,其中大一生與大二生佔總體約84%,剩餘16%分別為大三生、大四生、碩士生,以及專科學校一年級生;居住地調查當中,約69%為住宿生,約26%為外宿生,其餘居住於一般住家。

附錄二 問卷問題細項

  • 請問您平時是否有回收的習慣?
  • 請依照您平時的習慣,選填相對應的回收率 (回收數 ÷ 使用數)
  • 對您而言,垃圾分類是否重要?
  • 對您而言,您的居住地是否方便做資源回收?
  • 請問您認為若有好的回收環境,是否會促進您回收的意願?
  • 若在中正大學中設置自助回收機台,是否會促進您的回收意願?
  • 假若回饋金的來源是提升寶特瓶的價格,請問您是否會樂見此機台的設置?
  • 想請您分享有關資源回收的想法,例如: 對學校垃圾場的看法、垃圾分類的獎勵措施...。只要有想法都可以寫在下方喔! (非必填)

附錄三 參考資料

  1. 減廢 從細分類開始|我們的島 https://reurl.cc/WX260Z
  2. 資源垃圾分類表介紹-苗栗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https://reurl.cc/YjAg3D
  3. 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https://reurl.cc/430KY3
  4. 低碳永續家園資訊網 https://reurl.cc/DZVze6
  5. 臺北市智慧垃圾回收整合服務站(iTrash) https://smartcity.taipei/projdetail/154
  6. 資源再利用 理想與現實 https://reurl.cc/GbM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