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介紹

■ 課程介紹

這是「科學、新聞與生活」通識課程的學習網站。

「科學新聞」是媒介一般民眾接觸科學新知的最直接管道,更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在臺灣的「科學新聞」,卻也常常因為品質不佳而誤導我們的理解,甚至阻絕了民眾參與科學/科技公共議題的意願。因此,如果一個閱聽人可以了解每一則科學新聞背後「從無到有」的產製過程,會很有助於相關議題的判斷。

「我是科學記者!」是這一門課的期末作業,「我們是科學記者!」-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一個特定之科學新聞主題,透過課堂上課、小組討論、報章閱讀、資料蒐集等方式,製作一則以記者報導為角度出發的專題報導報告。。透過這一個網站與其他修課同學交流及互評,並開放給其他有興趣的網友參考。

在整個過程中,希望學生可以同時獲得具體有用的「媒體素養」及「科學素養」,並達成下列的這些目的:
  1. 瞭解科學議題的不同面向。
  2. 瞭解科學議題與自己的關係。
  3. 培養持續吸收科學新知的能力。
  4. 培養判斷科學相關議題的能力。

■ 授課教師

黃俊儒老師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學術專長為科學傳播、科學教育、公眾科學理解。長期關心臺灣的科學傳播環境及問題,特別是科學、傳播及教育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並將研究觀察所得實踐於大學通識教育中,期能帶給學子們跨域學習的視野,並裨益於整體公民社會的成熟。所教授之「科學、新聞與生活」課程獲教育部941及942學年度之績優通識課程計畫,96學年度榮獲第一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102學年度榮獲中正大學傑出通識教師獎、104學年度榮獲中正大學傑出研究獎。曾主持教育部推動「臺灣通識網」「公民核心課程改進」等大型通識教育計畫。



■ 教科書

《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台北:時報(2014)。




















■ 參考書籍

  1. 當學期最新科學新聞案例。
  2. 《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台北:方寸文創(2020)。
  3. 《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台北:方寸文創(2018)。
  4. 《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台北:方寸文創(2016)。
  5. Krieghbaum, H.,(1994,謝瀛春譯):《科學與大眾媒介》。台北:遠流。
  6. 英國皇家學會,(1985,唐英英譯):《公眾理解科學》。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7. Nelkin, D. (1995). Selling Science: How the press cov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8. Friedman, S. M., Dunwoody, S. & Rogers, C. L.(Eds).(1999). Communicating Uncertainty: media coverage of new and controversial science.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9. Scanlon, E., Hill, R. & Junker, K. (Eds). Communicating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10. Friedman, S. M., Dunwoody, S. & Rogers, C. L.(Eds). (1986).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NY :AAAS.
  11. Irwin, A. & Wynne, B. (1996). Misunderstanding science? The public re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