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 第7組 把細菌當作武器?從WWII細菌戰反思現代生活

把細菌當作武器?從WWII細菌戰反思現代生活


109-1第7組:地環四王晉文、中文三吳英齊、成教二萬佳俞、犯防二莊雨潔、哲學一蔡芷婷

  在二戰期間,由石井四郎所領軍的七三一部隊,在中國的哈爾濱市進行細菌武器的開發及慘絕人寰的活體實驗。這種由政府主導的非人性化暴行另人髮指之餘,也不禁使我們懷疑,現今正影響著全球的新冠肺炎,是否也是可以稱作是一種細菌戰的延伸呢?那麼做為一般百姓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種大型染疫現場呢?讓我們透過重現二戰的細菌戰歷史,一同探索上述所提及的疑惑。


細菌戰是一種可怕的東西?

  在二戰期間,由石井四郎所領軍的七三一部隊,在中國的哈爾濱市進行細菌武器的開發及慘絕人寰的活體實驗。將實驗室設立於中國東北,製造大量細菌後,經由非人性化的人體實驗方法,觀察菌株注入人體後的反應,使整個七三一部隊充斥著血腥場面與悲鳴聲。而在戰爭期間,日本軍隊將這些細菌武器投入於二戰之中,造成大規模的傳染病爆發,造成無辜百姓身亡。

(圖一 731部隊罪證陳列館,位於中國哈爾濱)

  中國國防大學教授──馬駿指出,炸彈能讓人瞬間性死亡,但細菌這種生化武器就不一般,能傳染、能影響子孫後代,甚至影響一個區域長達百年時間,非常不人道。而石井四郎看中了這點,決定開發細菌武器,在918事變後,提出了希望能在中國東北進行細菌武器實驗的計畫。

  在「731石井四郎及細菌戰部隊揭密」的紀實文學,以及位於「哈爾濱七三一罪證博物館」中都提到了當初部隊所研發的細菌武器:鼠疫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鼻疽菌、炭疽菌及霍亂菌等。

(圖二 731部隊主要使用之細菌種類)

  他們的實驗目的非常明確,於實驗室內觀察菌株注入人體後的反應,並試圖增強病菌在人體內毒性及傳染性,最後針對對於不同國家及種族間的感染性,以及疫苗的效果進行測試。而在實驗室外則是透過細菌但要觀察細菌的殺傷功能、炸彈碎片侵入傷口後的致病情形及跳蚤空投後對於人體的侵襲狀況。而人體實驗方法,分為肌肉注射、口腔灌菌及皮下植入,甚至藉由活體解剖透過對馬路大的比較實驗法做出各項數據分析,可想而知在整個七三一部隊中,充斥著多少慘無人道的叫聲及絕望的泣聲。


(圖三 731部隊主要使用的細菌散播武器)

  日本軍隊首次投用細菌武器是在諾門喊大戰中,CCTV中的七三一部隊紀錄片中指出,日本關東軍於哈拉哈河中投灑烈性菌液,卻在三個月後於自己軍隊中爆發傷寒症,這場戰爭日本潰不成軍,但他們還是無止盡的研製細菌炸彈,並投入於寧波戰役、衢州戰役及常德戰役等,大規模的傳染病爆發,造成無辜百姓身亡。最後在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後,二戰的細菌戰爭在正式落幕。

   其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已有建立相關公約。在一戰期間,各國極力研發細菌武器用於戰爭,導致整個大戰中死傷慘重,於是在戰爭之後,為反省細菌戰所導致不可抹滅的傷害,紛紛建立各項公約,包含海牙公約、日內瓦公約及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等。但是在二戰期間,由石井四郎所領軍的七三一部隊,依舊是無視公約,在中國的哈爾濱市進行細菌武器的開發。

       雖然近年還是有不少生化武器的洩漏事件,包含1979年的西伯利亞炭疽洩漏事件,又或者是近個月中國蘭州的布魯氏菌洩漏意外等,而讓我們想討論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誕生會不會也跟下一波細菌戰扯上關連呢?


細菌戰後果如此可怕,為何各國還敢執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著不少令人聞風喪膽的非人性化的暴行,像是本篇報導中的日本細菌戰中的人體實驗,以及德國納粹納政府對猶太人進行的非人化屠殺行動。透過採訪國立中正大學犯罪及防治學系的林明傑教授,他以心理學的角度,說明了此種非人性事件產生之原因,以及戰爭與人性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博愛精神的有無,是影響人道概念的產生,以及是否會有戰爭的關鍵。

  根據教授的說法,可以理解到:一旦人沒有了博愛,為了自身的利益以及生存,就會衍生出日常暴力事件、甚至是戰爭。教授說到:「人類的愛分五種:愛己、情愛、友愛、親愛、大愛。我們人類應該是每種愛都要有,但是問題是有些宗教或哲學,他就希望說,你遵守某些部分,落掉某些部分是可以的,那麼這時候人類就會開始扭曲。因為偏重了某部分的愛,或是有著孔子的愛有等差之觀念,觀念偏激後容易產生問題。中小學調查顯示:兩成的人有霸凌經驗,一成的人有被霸凌的經驗,漠視的比例卻高達六成,我們都已經反霸凌反十年了怎麼還是這個樣子,霸凌者下一步就會變成暴力,如果他結婚了就會打太太,因為認為太太是外人,如果他投入政治,他會去欺負別人,因為別人是可以被欺負的,假如發動戰爭,他可以為了糧食、為了疫苗的藥,去發動戰爭,所以這都是一整套的,所以說愛人如己,先親後疏,還是會有戰爭。

  此外,針對此種暴力行為下的戰爭,主導者是如何說服與訓練其部隊軍人的?教授以法家為例,解釋當訓練者能有效造成受訓者心的恐懼,就能使人很下心進行暴力行為與投入戰爭。例如:你不砍我,我就砍你。甚至是透過古典制約進行簡易的心理學訓練,使人成為殺人機器,但現今聯合國已強力限制此行為。

所以Covid-19是細菌戰嗎?

  由於資訊沒有完全地公開透明,所以有了幾項待釐清之細節,例如:是否是人工製造?病毒到底和哪種動物有關?病毒是否來自中國武漢?以上關於新冠病毒的疑惑,BBC的報導整理了以下科學界的幾種說法。

根據BBC的報導,綜合各大學術期刊的論文,科學界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病毒是否是人工製造?A:不是,有兩個期刊表態。

  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出一份來自八個國家的27名科學家的聯署聲明,認為新冠病毒和其他新興病原體一樣,源於野生動物。國際《自然》期刊3月刊登了一份美國、澳洲、英國等專家共同撰寫的研究報告,指研究了病毒的特徵和結構,認定病毒「不可能是人工製造」。

二、病毒到底和哪種動物有關?A:蝙蝠和穿山甲。

  有兩個團隊從在中國截獲的馬來西亞穿山甲中取樣發現,其身上的冠狀病毒非常相似。首先是中國華南農業大學,從截獲的25隻馬來亞穿山甲中提取樣本,團隊推斷穿山甲可能是中間宿主,其冠狀病毒可能與雲南蝙蝠病毒株(RaTG13)重組而有所演化。另一個研究則是有刊登在《自然》期刊上,由廣西醫科大學丶香港大學等不同單位組成的團隊,同樣從馬來亞穿山甲中提取樣本,指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宿主。

三、病毒是否來自中國武漢?A:不一定。

  科學研究認為,病毒與雲南蝙蝠以及被走私到中國的穿山甲的冠狀病毒有相似性,這些動物並非來自武漢,病毒發生異變的過程也不一定在武漢發生。但一些專家認為,這顯示病毒可能源自中國,最先在中國境內發生變異的可能性最大。

  而原先外界最先懷疑病毒來源是華南海鮮市場。但根據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等人針對首41名確診患者的研究顯示,最早在12 1日出現病徵的患者,與華南海鮮市場及其他確診者均沒有關連,反映源頭不一定來自市場的動物。這份研究在124日刊登於《柳葉刀》。


大型疫情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以Covid-19為例。

  雖說Covid-19姑且可以不被與細菌戰劃上等號,但至於為何會有細菌戰一說,是因為部分國家的政治言論影響,以及此次疫情對全世界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才會導致新冠肺炎被懷疑成有戰爭意味的存在。新冠肺炎對世界帶來的影響並不止於醫療生命層面,更包含對全球政治、經濟的衝擊,於是需要擔心的便是此疫情可能會帶來的社會動盪。

  在政治方面引起熱烈討論的有專制與民主的對立,以專制國家立場來看,訊息不透明以及政府專制的手段可以使社會穩定並有效率的實施封城、隔離等的防疫措施。以民主的角度來看,資訊透明化可以讓民眾瞭解疫情現況,並且與世界各國分享降低全球疫情嚴重程度。假設以中國作為專制的代表、台灣作為民主的代表,就很好的顯現專制與民主不同的防疫措施所帶來的影響,很明顯的,台灣在此次防疫中更勝一籌,進而也影響了世界各國對專制與民主的看法。

  經濟方面,首先糧食部分在2019年底全球相繼爆發非洲和印巴蝗災、澳大利亞森林大火和新冠肺炎疫情,而疫情爆發必然會引起恐慌,進而導致民眾大量囤積食品,造成供不應求糧食價格上升的危機,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組織(Global Network Against Food Crises)也在今年五月發佈一份報告,指出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類恐會出現史上罕見的大饑荒。報告發表後,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主任大衛·比斯利在安理會發言中警告「世界需要採取行動,否則這將成為一場人道主義和糧食危機的災難。」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204月初發佈的世界糧食形勢報告中指出,儘管新冠肺炎影響堪憂,全球穀物市場仍然有望保持均衡、充裕。而從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中、美、加)與進口國(中、日、韓)來看糧食問題從供應、儲備到消費都沒有太大問題。應該要擔心的是經濟發展落後或財政有困難的國家,在社會受到衝擊、動盪的情況,就極有可能發生大饑荒。

  除了對糧食造成影響,疫情升溫也使得失業人口越來越多,失業率大幅攀升,許多工作無法持續使得全球經濟受到衝擊,股市也出現極大震盪,尤其是航空與旅遊業,疫情關係各國實施封城、禁飛、隔離等防疫政策,航班大幅縮減、旅客減少造成航空旅遊業的巨大衝擊。除此之外就是零售業(實體店面),因為疫情減少出遊自然也就減少進到實體店面的次數,導致其銷售量大幅下降。

  由於政治操作coved-19始終存在是否為人造的爭議,雖然根據上述已有兩個期刊表態並非人造,也就是非細菌戰,但新冠肺炎依舊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極大衝擊和影響,甚至造成部分國家、經濟的動盪。

面對大型染疫,我們該怎麼應對?以Covid-19為例。

  面對大型疫情,國家可以做得事情有:管制出入境、管制國內群聚活動,以及日常防疫工具之分發這三大部分。以本次新冠肺炎為例,台灣在面對此次全球性的染疫事件能有效控制住國內疫情,關鍵是有迅速且全面的防疫措施。而針對後續的防疫政策,如何穩定民心,且持續推動防疫觀念,是重要的課題,各界也提出了相關看法。

  以下是台灣針對新冠肺炎所提出的相關政策,可以發現各個時期所關注的政策不太相同,一月以出入境管制為主;二月是著重在口罩管制與分配;三、四月則是為避免社區感染,強調居家檢疫與群聚活動管制。

(圖四 國內Covid-19相關重要政策,藍色為出入境管制;綠色為國內防疫政策)

(圖五 國內Covid-19相關之重要政策國,黃色為口罩供給管制)

  而此次台灣的防疫政策也被許多國外的媒體與期刊報導,主要都是稱讚其迅速且全面的防疫措施。例如:CNA中央通訊社報導的【日人眼中對比 日本佛系防疫與台灣洞燭機先】。其中栖來光(旅台日人)表示:台灣針對COVID-19的防疫政策極為迅速。國際頂尖學術期刊《BMJ》的部落格在本月21日出版的專欄中,刊登一篇「What we can learn from Taiwans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epidemic」向世人說明台灣運用醫療資訊科技與完善的醫療基礎設施和前瞻性的計劃相結合,可以成為遏止全國疫情大流行的強效工具。《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JAMA)報告 : 將台灣的成功歸功於超前且全面性的管制措施,搭配著台灣堪稱完善的全國醫療基礎設施與電子病歷等相關大數據的使用。法國《世界報》(Le Monde)也刊出一篇「台灣期盼成為對抗冠狀病毒戰役典範」的分析報導。文中指出,台灣能有效對抗武漢肺炎病毒,歸功於快速與準確判斷,以及跨部會的疫情統一指揮中心。

 

  而後續值得繼續關注的有:民眾的警戒心下降,以及口罩的配給問題。根據我們的觀察,近期由於疫情已經受到控制,國內的民眾對於防疫的部分,表現得越來越不在乎,不僅幾乎見不到戴著口罩上街的民眾,對於國定假日等時候,出遊的人亦如往年般眾多,並未減少。因此,政府仍應持續加強國人的防疫觀念,對於防制社區感染作為也應該更為積極主動,以確實防範社區感染的發生及擴大。至於口罩的配給部分,在柯雨瑞、蔡政杰、張育芝、孟顯珍所撰寫的《試論我國防治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之現況、 面臨困境與可行之回應對策》中提出:第一線防疫人員所需之口罩由防疫指揮中心依實際需求之數量統一配發至所屬單位,至於一般民眾則由政府以一日一片之數量無償配發,或酌收適當之價格。

 

資料來源:

BBC:肺炎疫情:新冠病毒到底哪來的?科學界的幾種說法

風傳媒:「美國將暫停提供資助!」川普砲轟WHO偏袒中國、未及早阻止新冠肺炎大流行

衛生福利部 : https://covid19.mohw.gov.tw/ch/mp-205.html

報導者The Reporter:當疫情來襲:社會學家眼中東亞各國的防疫經驗

柯雨瑞、蔡政杰、張育芝、孟顯珍試論我國防治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之現況、 面臨困境與可行之回應對策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台灣防疫策略,刊登在世界頂尖雜誌BMJ的部落格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 各國媒體評台灣「武漢肺炎」防疫:口罩實名制、提前部署、資訊透明效率佳

uMedia u值媒 : 防疫與歧視之間,哪些價值權重由誰決定?

報導者The Reporter : COVID-19襲台83天,台灣防疫政策有哪些改變和轉向──完整呈現疫情中心說明及專家解析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https://www.cdc.gov.tw/

聯合報 : 抗新冠肺炎 台灣防疫決策贏在哪裡?

外交部-新南向政策資訊平台 : (12/3更新) 因應「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 外籍人士入境管制措施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