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第9組-中正震不震

中正「震」不震!!

-中正大學學生對地震教育的成果-

第9組 蘇怡瑄 郭鈞翔 胡玲緣 廖禹婷 張元叡 周佳明


台灣位處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板塊交界當中,且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之上。依據中央氣象局的觀測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平均每年約發生將近兩萬次地震,其中約有一千次為有感地震{註1}。而中正大學更位處於斷層帶上,這一個月以來更是有不少次有感地震,因此我們設計了一份表單調查中正大學學生對於地震的相關問題。發現了其實大多數學生對地震具有一定的認知與防災觀念,但可能因為台灣時常有地震而對地震警戒心不大。


  首先我們先調查了中正大學學生對自身環境的了解度,41.3%同學不知道中正位於梅山斷層上;相反的,46.5%同學知道這件事,剩餘11%同學不在意,有學生更表示台灣就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所以哪裡都一樣(有風險)”而知曉學校位於斷層上後,仍有60%學生表示不害怕或不擔心地震危害,究竟是台灣人習慣了地震嗎?抑或是學校建築構堅固所以同學們非常安心? 為了探究箇中原因,我們向校內591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調查學生對於防震觀念與對校內建築防震設備的想法。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一半的學生對校內建築安全及防震構造抱有中高度的信心(分數7~8,滿分10)99%以上同學對於校內建築安全結構有一定信心(5以上),認為可以撐過地震。極少數同學(0.45%)不信任校內建築。
我們也向學生詢問是否發現校內建築有裂縫? 根據情報,法學院有非常多牆壁裂縫。學校告知不影響主要結構,若需修補需各單位自行支出經費修繕。大家最在意的學士班宿舍大樓,經過我們仔細探察,並無發現主樑柱有破損,大家可以放心。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教授更表示: 「中正大學的建築皆加強了防震設計。校內建築皆有相較於一般房屋高的防震係數,甚至超越核能電廠的規格,可耐9級強震。」{4}

 
圖一共教大樓106階梯教室牆壁裂縫
 
此為圖一放大圖
  我們也針對了11/1111/22這兩次較大的地震對中正大學學生做了一些問卷調查,我們調查了受訪者的居住樓層、地震當下行為模式與感受。
 
圖二:11/11地震對學生的感受圖表



  根據我們統計的顯示,11/11晚上的地震最大芮氏規模到達5.1大部分有感的人都覺得稀鬆平常、見怪不怪。
  覺得可怕的人,大部分都會跑出去或至少先打開門,其中少數人會先觀察身邊朋友的反應或地震程度再決定要怎麼做,有些甚至來不及反應待在原地,而會找掩蔽的人佔極少數。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覺得沒有感覺,這群人大部分都住五樓或五樓以下。另外少數不在宿舍的人不會想回宿舍,在電梯裡的人都覺得特別害怕。
  白色的部分幾乎都是不在學校或在外縣市,感受到的地震程度和我們不同,而在外縣市的人都覺得無感,或覺得自己所在的縣市地震是稀鬆平常的事。
1122日晚上1020分芮氏規模5.5(震央嘉義縣阿里山鄉)感想及作為
 
圖四:11/22地震對學生的感受圖表
591位學生在這第二次的地震統計顯示,約90%的人有感受到此場地震,而覺得可怕的有53% (312),其中有40%(238)人立刻放下手邊工作離開房間跑向安全處,剩餘之13%(74)人有些由於住在較高樓層,因此僅在房間做避難行為,也有人因為受到驚嚇而腦袋一片空白,呆愣在原地直到地震結束。有感受到搖晃但由於台灣位於地震帶上時常有地震發生而覺得稀鬆平常的則有34% (204),對於此次地震沒有感覺的有8%(46),這些人中大部分是在球場打球或在騎車、搭車以致沒有感受。
總結以上,由於芮氏規模5.5已經屬於中震(芮氏規模5.0~5.9),且此次地震與上次地震間隔較近,大部分填寫表單的人在地震當下都在嘉義距離震央相當近,因而感到害怕。
另外在這次設計的問卷當中,觀察到約有94%的學生在家中備有「緊急避難包」,大部分的人對於緊急避難包內需備齊的物品都有相當之瞭解。緊急避難包應放置於家中及工作場所隨手可拿到的地方。 二、避難包內的必需品,應隨時檢查更新,至少每半年一次。並依個人需求放入所需物品。 三、必需品內容如下: 1.礦泉水 2.食物(泡麵、餅乾、罐頭、巧克力) 3.證件影本(如身分證、健保卡等) 4.若干現金、急救用品、常用藥 5.粗棉布手套、手電筒、收音機、電池 6.禦寒衣物、內衣褲、小毛毯 7.輕便型雨衣、暖暖包、面紙、毛巾、口罩 8.文具用品(筆記本、筆) 9.備份鑰匙、瑞士刀、哨子 10.有小孩的家庭應準備:奶粉、紙尿褲、奶瓶。 四、必需品至少要能維持3天生命基本需求且應定期更新。 五、逃生避難時,一定要穿上鞋及戴上安全帽,並記得攜帶緊急避難包!{3} 但雖然大部分同學都知曉緊急避難包內需的物品,卻反而不知道緊急避難包真正的用途。緊急避難包的真正用途是在於「地震後建築物的結構損傷的程度已經嚴重到必須到避難收容所暫時生活」時使用的,而非受困時用來維持生命的。
而對於地震來臨時的第一反應,有將近七成的學生認為應該先「打開大門」。但事實上,在地震的當下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尋求遮蔽物」。根據統計,地震震度至少需達到五級以上才有機會使門框變形,而此震度以上的地震也是最容易造成人員傷亡的。若是地震已超過五級以上,未先尋找遮蔽物反而急於打開大門,反而更容易被掉落物擊中,情況嚴重時房屋倒塌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因此,尋求遮蔽物才是地震來臨時應該做的第一反應。{2}
地震發生後,前往空曠地的路徑也是我們應該熟知的,但結果顯示仍有一成的同學並不知道自己住處附近空曠地的前往路徑。可見同學們對於地震的警覺度仍未達百分之百,這是大家應該檢討並改進的,只有提高警覺心我們才得以在地震中平安度過。
總結來說,地震對於台灣人對於地震已經是見怪不怪了,此次調查表達出雖然對於地震的教育是一直都有在宣傳教育,但實際上還是很多人對地震不以為意,顯然這部分是需要改善的,對這種隨時都會來臨的災難,平時的準備和相關應對的知識更是應該從自身做起,才能在災害來臨時將傷害降到最低。
資料來源:
{4}https://enews.ccu.edu.tw/%E4%B8%AD%E6%AD%A3%E4%BD%8D%E6%96%BC%E6%96%B7%E5%B1%A4%E5%B8%B6-%E5%9B%A0%E6%87%89%E6%8E%AA%E6%96%BD%E8%88%87%E5%BB%BA%E7%AF%89-2635ee48abd7